语言背后的“味道”——《信任之美》连载之九
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,孩子们对语言背后的“味道”开始敏感,尤其是初中学生,自尊心很强,感知力也强,敏感又脆弱,非常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赏被接纳。这时的师生关系,仅仅靠老师有个好意图和好行为来经营是远远不够的,有时老师的一句讽刺挖苦性语言,会立刻将关系瓦解,孩子从此对老师敬而远之。常言道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。
“……吸气,呼气,吸进去的是爱自己,呼出来的是爱他人……放松……”工作坊中,老师们在静心音乐的陪伴下,慢慢地放松了下来,我和老师们一起开始了感知语言背后的“味道”的旅程。
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美丽
丽塔·皮尔斯,一位有40年教龄的老师。在她眼中,每个孩子都有闪光面。她的演讲《每个孩子都是冠军》号召教育者们相信他们的学生,并且从个人角度上真正建立起和孩子们的联系。老师们正观看着美国丽塔﹒皮尔斯的演讲视频,黑暗中,我听到有老师抽动鼻子默默流泪的声音。
皮尔斯在说,我曾给学生做了个测验,一共20道题。有个学生错了18道,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了个“+2”,还在旁边画了个笑脸。后来他就跑来问我,“皮尔斯老师,我是得了个F吗?”我说是的。他就问:“那你为啥要在我的卷子上画个笑脸?”我说,“因为你在进步啊!你还做对了2道,又不是全错。”我接着还说,“现在你再看看卷子,是不是可以少错几个呢?”他说,“是的。老师,我下次一定会考得更好。”显而易见,“-18”会让你的心灵承受致命的打击,但如果用“+2”的话,就说明“其实你并不差”。
我引导大家用“焦点讨论法”在三人组中展开讨论:“我听到了什么?我印象最深或触动我的是什么?我有哪些新的学习和启发?我有哪些新的决定?”
老师们讨论得很投入。
他们谈到了“+2”与“-18”的不同心理效应,也谈到了相信和正向暗示的力量,还谈到了“老师是最好的演员”……
我也分享了我的触动:
我对“妈妈的抽屉”印象最深。皮尔斯说,她的妈妈当了一辈子的老师,在妈妈的抽屉里经常装着梳子、刷子、花生酱、饼干,当学生饿的时候,分给他们。妈妈还买了浴巾和香皂,当学生身上有异味时,给他们洗干净。
我们的老师也经常给孩子们买各种东西,比如:糖果、小点心、小印章、小头花、装饰教室的饰品、小玩具等。我欣赏老师们的用心,感动于老师们的付出。
“但,这二者有何不同呢?”我抛出这个问题,引发老师们思考。
有的老师说:皮尔斯的妈妈给了孩子需要的,我们的“给”是为了我们的需要。
是的,皮尔斯的妈妈的“给”承载着更大的爱,我们也给孩子礼物,为的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好好表现,我们的“给”散发着利己的色彩,引导孩子到我们想要的方向,却忽略了对孩子生命的相信和自主性。
老师们沉默了。我从沉默中仿佛听到一种真爱在觉醒。
“刚才皮尔斯说,人际关系会影响学习效果,孩子是不会向自己不喜欢的人学习的。那么,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在谁的手里?”我问。
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在谁的手里
“请设计一个情境:学生某事做得不好或违规了,老师批评学生。
“三人一组,一人当老师,一人当学生,一人当家长。三人站立,其中老师和学生面对站立,家长站在旁边,形成等边三角形。老师用讽刺挖苦性语言指责学生,学生和家长根据自己的感受,移动脚步呈现三个人的远近关系。三人都进入各自的角色里进行体验,只有老师说话,学生和家长只是进退。然后,换角色,每人都体验一遍这三个角色。
“体验完以后,回到座位上进行分享:你在每一个角色里有哪些感受?作为老师,你的触动是什么?”
老师们分角色体验着。
有的组,随着“老师”激烈的批评,“孩子”退得越来越远,“家长”踌躇着,慢慢移到“孩子”的身边,最后,“家长”索性站在了“老师”和“孩子”之间,保护着“孩子”。
还有的组,“孩子”退啊退,突然转过身不再理睬“老师”,“家长”也背过身去,拉着“孩子”的手走得很远。
也有的组,“老师”批评得比较轻,“孩子”只是稍稍退了点,“家长”没动。
还有的“家长”刚开始站在了“老师”一边,随着“老师”越说越激烈,“家长”开始挪向“孩子”,离“老师”越来越远。
……
老师们围坐着,分享着自己刚才的体验,大同小异。
“孩子”的感受是:我很讨厌老师,我只想离他越远越好,我很生气,也很委屈,很盼望家长来保护自己,把自己领走,逃离这里。
“家长”的感受是:我很心疼孩子,我生老师的气,我同时很纠结很担心。我的心想立刻过去护着孩子,但脑子里又担心别惹恼老师,老师也是为孩子好,但老师太无能了太小题大做了。但老师说得太过分了,我就顾不得是否得罪老师了,我只想保护我的孩子不受伤害。
老师的感受是:看到孩子和家长离自己远了,很触动,很自责,很无力,很委屈,对自己很失望,很有挫败感。
“由此可见,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在谁的手里?”
“在老师手里。”老师们齐声答。
探寻支持我们接纳尊重理解欣赏学生的观点
“两个三人组合并成一个六人组,找一找,你的什么观点在支持你讥讽学生?又有哪些观点支持我们更多地去接纳尊重理解欣赏学生?”我又抛出个问题。
老师们热烈地讨论着,记录着。
我将老师们的讨论结果汇总如下:
支持讥讽学生的观点:
我苦口婆心都是为了你。
诲人不倦。
严是爱,松是害。
严师出高徒。
我都是为你好。
我不管你,就是放纵你。
老师需要权威性。
纠正行为更有效。
好好说不听,这招管用。
恨铁不成钢。
……
支持接纳尊重理解欣赏学生的观点:
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的平等上。
亲其师,信其道。
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一句六月寒。
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
改变是有可能的,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,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。
孩子是有自尊心的。维护孩子自尊心。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
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,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。
师生都心情愉悦,自己舒服,孩子舒服,师生关系好。
孩子在错误中成长,上帝说,孩子犯错,上帝都可以原谅。
老师是影响孩子生命的重要的人之一,
尊重孩子人格,尊重生命。
我们有许多选择,特别是面对压力作出适当回应,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。
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。
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、学习氛围。
利于沟通,从感受进入,降低沟通成本。
“希望”是“改变”最重要的成份。
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。
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要多样性,因人而异。
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未来。
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,因相异而有所成长。
成长的过程允许出现问题。错误反反复复才是孩子原来的样子。
老师无能时就开始乱发脾气,教育是一门艺术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尊重学生的差异。
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,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。
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,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时候。
每个孩子都是冠军。
爱生如子,关注心灵成长。
在人性的层次、而非角色的层次上与孩子们相遇。
存在即美丽。
任何时候,我们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,是尊重学生,还是讥讽学生,我们有选择的力量。
给孩子足够的自信,激发孩子的潜能。
坚持正向引导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问题不是问题,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。
尊重孩子成长环境的差异。
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。
……
我问老师们:“因为我是个负责任的老师,所以,我可以讽刺学生。因为我要对学生严格,所以我可以不顾学生的自尊心。因为我为学生好,所以,我可以责骂学生。因为我要提高课堂效率,所以,我可以伤害学生的心灵……这样的因果关系成立吗?”
老师们纷纷摇头。
“当我们说支持我们更多理解接纳欣赏学生的观点的时候,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?”
“有力量”,“觉得孩子各个都可爱”,“很开心”“很轻松”……
“当我们说支持我们讥讽学生的观点的时候,感觉是怎样的?”
“紧绷感”,“紧张”,“压抑”,“委屈”……
“由此可见,我们仅有好意图是不够的。那我们决定做怎样的老师,我们决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?”
新的决定:从心开始
“我决定做一个经常微笑的老师,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。”
“我决定耐心些,再耐心些。宽容些,再宽容些。给孩子体验的勇气和信心。”
“我决定去除功利心,不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,多个角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。给孩子自信和成就感。”
“我决定温和而坚持,建立好的师生关系。”
“我决定关爱学生从好言语开始。我要成为孩子表达爱的榜样。”
“我决定反思自己平时与学生沟通的语气、方式、语言,要用鼓励、正向的语言与学生交流,直接表达要求。我要向学生道歉并感谢他们的包容。”
“我决定尊重接纳每个孩子的差异。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公平。”
“我决定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,不断提升自己。”
“我决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。我有信心。”
“我决定提高个人自身的职业素养。”
“我决定与孩子交朋友,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。孩子们会因为有我这个老师而幸福。”
“我决定从正向的方向去评价孩子,把原则包在爱里面。”
“学生是个鲜活灵动的生命,我决定尊重他生命的自主性,并对他发自内心的关爱,让自己的心更加柔软。”
……
听着老师们的分享,我仿佛看到,在蔚蓝的天空下,一阵微风拂过,一棵棵小树的枝叶正在舒展地摇曳起舞,小树满心欢喜。
【爱之道】
教师这个职业,是浸泡在孩子们中间的,师生紧密接触,互动全面又深入。而语言作为我们和人最重要的沟通工具,它的精确性和延展性既可能发生好的作用,也可能产生负面的效果,能够“闻”得到语言的味道,并能知道如何透过语言去了解人,如何学习用好的语言影响人,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。因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、不定性和差异性,在掌握知识、规范行为、主导情绪方面,都会有很多问题或错误发生,老师的接纳、理解、尊重和运用语言协调的能力可以让老师跳出现实情境,静心思考和自我赋能将不亚于一场“及时雨”,老师的心会重新归位,冷静理性地继续前行。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